Motivation

问题1:

请看如下图片。在图片中那些灰色的,黑灰色的,以及黑色的均是box。现在考虑图片中被树挡住的部分,请问被树挡住的有几个box?

 photo 5C4F5E555FEB71672015-01-124E0B534842709_zpsd14c32b8.png

你会选择1个, 还是2个?

 photo 5C4F5E555FEB71672015-01-124E0B534842715_zpsd724820e.png

问题2:

给定一个有限数列: -1,3, 7, 11。 请问接下来的两个数是多少?

答案1:15, 19 (我认为它满足一个首项为-1,递增项为4的等差数列)。

答案2:-19.9,1043.8 (我认为它满足一个

$ -x^{3}/11 + 9/11x^{2} + 23/11$
的多项式数列 …..)

我想绝大多数人面对以上两个问题都会选择比较“自然”的那种,即树后面就一个箱子,(-1,3,7,11)就是一个等差数列罢了;而非大开脑洞,认为今天迎面走来的朝夕相处的同学不是其本体,而是一个正面是人脸,背面是鬼头的双面怪。即“如果对于某种已观测到的事物(observed dataset),我有A B C三种解释方式,那么我会倾向于选择胸最大,哦不,是选择最simple的一个来阐述观测现象”。

我们再从直觉上出发,考虑如下的plot图。

 photo 5C4F5E555FEB71672015-01-124E0B534844928_zps00435734.png

在图中,横坐标表示已观测出的数据点的分布,纵坐标表示某个假设H在某个点上的置信度evidence。从图中可以看出,假设H1比假设H2要更simple, 命中了更少的数据,但反而因此对于那些命中的数据点而言置信度更高了。而H2因为要照顾到所有的数据,所以相对H1而言所分摊的单位probability mass更少了,解释性较差。

再看一个类似的例子。

 photo 5C4F5E555FEB71672015-01-124E0B534850302_zps0d82fedb.png

横坐标依然表示observed dataset, 而M1, M2, M3分表表示阐述这个data的三个不同的模型。三个模型中, 复杂度 M3 > M2 > M1, 而对于数据点D_{0}的解释程度,M2 是最适合的,M1因为模型过于简单所以直接bias了。而M3因为过于复杂,拟合了过多的数据,所以概率密度更“薄(thin)”了,原因与上个例子类似。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同样两个说法,或两个模型如果都能解释某个现象,或者所观测到的数据(即如无必要),那么,越是复杂的模型,其单位解释力越差,反而不如相对简单的模型(即勿增实体)。

即(bayesian)奥卡姆剃刀原则。

A theory with mathematical beauty is more likely to be correct than an ugly one that fit some experimental dat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Bayesian Model Selection

严格地说,bayesian model selection 与其说是Occam’s Razor的一种解释,不如反过来说是其在理论层面的应用,所以两者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的。

在data modeling中,我们涉及到两次inference过程,第一次是model fitting, 即我们尝试用Model m去解释数据集,然后根据MAP等方法去得出m中的参数$\theta$。第二次是我们通过计算,发现有$m_{i} \in M$种model都可以去解释数据集,但是我们要从中选择更为可靠的一种,即 bayesain model selection.当我们还处在第一阶段时,我们有 $p(\theta \mid D) = \frac{p(D \mid \theta)p(\theta)}{p(D)}$ 其中$ p(D\mid \theta)$ 是似然,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部分, 而$ p(\theta)$ 是params的先验,可以人为设定成uniform prior,也可以根据具体采用的model所对应的conjugate prior。$ p(D) $ 在此时是一个常量。但如果考虑到在不同模型,或者不同的假设下的影响,就变成了

$$ p(\theta \mid D ,m_{i} ) = \frac{p(D \mid \theta, m_{i} )p(\theta \mid m_{i})}{ p(D \mid m_{i} )} $$

即 $ p(\theta \mid D, m_{i}) \propto \frac{ likelihood \times prior }{ evidence} $。其中分母表示evidence,其实就是在之后第二步inference中的需要考虑部分。

现在假设我们已经有了$ m_{1}, m_{2}… m_{3}.. $ 等M个模型都可以用来represent dataset。我们想通过$ p(m_{i} \mid D) $来判定哪个模型是最plausible的。我们有

$$
p(m_{i} \mid D) \propto p(D \mid m_{i}) \times p(m_{i})
$$

其中$p(m_{i})$又相当于 $m_{i} $的先验部分, 现在假定它们都是equal的。 而$ p(D \mid m_{i}) $ 即第一步中的evidence, 是我们为了比较模型之间的合理性而度量的部分。于是关键的部分就在于evaluating the evidence。

现在我们看看Bayesian Occam’s Razor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考虑$m_{i}$ 和模型中参数 $\theta$的关系,我们有$ p(D \mid m_{i}) = \int p(D \mid \theta, m_{i})p(\theta \mid m_{i})d\theta $。但是这样既不直观也不好计算。万幸,我们可以通过Laplace’s method来进行近似。

$$
p(D \mid m_{i}) \approx p(D \mid \theta_{MP}, m_{i}) \times p(\theta_{MP} \mid m_{i})\sigma_{\theta \mid D}
$$

其中,$\sigma_{\theta \mid D}$ 表示被积函数$ p(D \mid \theta, m_{i})p(\theta \mid m_{i}) $形成的peak所对应的宽度。MP表示maximum posterior。所以前半部分的$p(D \mid \theta_{MP}, m_{i}) $就是best fit likelihood, 而后面的$ p(\theta_{MP} \mid m_{i})\sigma_{\theta \mid D} $即是Occam factor。

 photo 5C4F5E555FEB71672015-01-224E0B534840039_zps27ae34f7.png

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下$p(\theta_{MP} \mid m_{i})$的几何意义。考虑$\theta$是单参数的情况。我们用$\sigma_{\theta}$表示参数$\theta$相对于$m_{i}$的取值interval。则$p(\theta_{MP} \mid m_{i})$可以用 $\frac{1}{\sigma_{\theta}}$来表示。于是乎,终于,我们得出

$$
Occam Factor = \frac{\sigma_{\theta \mid D}}{\sigma_{\theta}}
$$

The Occam factor is equal to the ratio of the posterior accessible volume of $m_{i}$’s parameter space to the prior accessible volume.

Minimum description length(MDL)

对Occam’s Razor的另外一种解释方法是Minimum description length。该思想来源于(无损的理想情况下)信息传输。如果将之前的概率方法转化成待传输的比特信息,则有

$$
P(x) = 2^{-L(x)}, L(x) = -log_{2}{P(x)}
$$

其中L(x)代表传输的信息长度。现在想象一下啊,我们用一个模型$M$去传输数据$D$(这里的模型M代表数据的传输方法,比如压缩算法等)。那么这样所需的信息长度$L(D, M)$, 是$ L(D, M) = L(M) + L(D \mid M) $。 这里的$L(M)$对应着之前的$P(M)$先验。而$L(D \mid M)$相当于之前的$P(D \mid M)$。 因此, 我们有:

$$
L(D, M) = -logP(M) - logP(D \mid M)
$$

但是它的量化分析略为困难。我们先直观地看一下。比方说模型M表示对数据D的压缩。当模型M自身的params很少(就是说模型很简单时),对数据的压缩效果并不是很好(对应下图的第1个)。但是相应的,如果模型自身过于复杂的话,虽然对数据的压缩效果较好,但是模型自身占用的信息长度却很大,导致信息总体长度依然无法最优(对应下图第3个)。

因此,当压缩模型自身的复杂度恰到好处时,刚好达到最小描述信息的长度,即MDL(下图中第2个)。

 photo 5C4F5E555FEB71672015-01-294E0B534831357_zpsdec1b3a6.png

所以MDL侧面反映了model对data的解释力以及model本身复杂度的trade-off。

烂尾了。。。。回头补一些application.